导语 Introducer

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在粤工作院士风采,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手机端查看
院士墙

(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何镜堂

何镜堂,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家,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首席总建筑师。 1938年生,广东东莞人,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长期奋斗在建筑设计领域,是岭南建筑学派的旗帜性人物。先后主持和负责设计的重大体育外围平台有200多项,被誉为“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 长期致力于建筑科学发展工作,带动学科跨越式发展,牵头筹建了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中国建筑学科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出版了《体育外围平台》等专著9部,在《体育平台注册送》、《体育外围平台》、《体育平台注册送》、《体育外围平台》、《体育外围平台》等核心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由于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何镜堂院士获得2010年国家光华体育外围平台科技奖、中国国际设计艺术博览会国际设计艺术终身成就奖(2010)、广东十大创新人物(2010)、“最美奋斗者”等一系列荣誉。 1999年当选为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彭平安

彭平安,有机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60年生于浙江省天台县。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有机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的研究工作,在盐湖沉积环境浅成烃、卟啉化合物、含硫化合物、高分子物质(沥青、干酪根、碳黑)结构以及毒害有机物与自然有机质的关系、非生物降解过程的研究中取得了成绩。近年来在深层油气地质学理论、综合排烃效率油气生成评价、轻质油气形成与评价、毒害有机污染物与自然有机质的关系,有机污染物非生物降解,二噁英污染的形成机制研究,取得了好的进展。研究成果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各二项;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三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等。1995年获得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2014年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钟南山

钟南山,呼吸病学专家,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现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1936年10月20日生,福建厦门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获临床医学学士学位。长期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研究,通过创制的“简易气道反应性测定法”及流行病学调查,首次证实并完善“隐匿型哮喘”的概念。牵头主持我国“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人群防治的系统研究,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在2003年我国SARS疫情中,明确了广东的病原学,组织了广东省SARS防治研究,创建了“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合理使用无创通气,合理治疗并发症”的方法治疗危重SARS患者,获国际上的存活率(96.2%)。组织整理了国内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咳嗽、SARS、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方面的诊治指南文件。2013年任广东省H7N9防控专家组组长,并将H7N9系列研究发表在《体育平台注册送》(IF51.658)上,对H7N9防控做出重要贡献。曾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96年当选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2020年8月11日,钟南山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表彰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的杰出贡献。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张偲

张偲,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1963年生,海南文昌人。1985年山东海洋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1998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分获理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岛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广州海洋广东省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体育外围平台学会副理事长。2013年当选为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围绕“热带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功能”关键科技问题,开展微生物多样性观测、认知和利用研究,发展热带海洋生态体育外围平台理论,发明微生物促生态修复等重大战略技术,促进热带海洋生态保护和生物资源利用的体育外围平台化,积极推进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海洋生态文明事业。有效鉴定海洋微生物新科1个、新属12个、新种39个、新化合物136个,获国药“准”号新药生产批文1个,研发海洋生物绿色新产品16个。 聚焦“大湾区与南海稳态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等核心科技问题,作为国家基金重大项目“粤港澳大湾区陆海相互作用关键过程及生态安全调控机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南海典型海岛生态建设与生态物联网监测技术研究与示范”和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南海环境变化”首席科学家,牵头负责大湾区和南海生态建设的重大示范转化体育外围平台与生态物联网建设示范体育外围平台。 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最高表彰“南海环境变化模范集体”(首席科学家,2018年)、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017)、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十五届中国专利优秀奖、2011年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创新奖。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郑健超

郑健超,高电压技术专家,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中广核集团科技委名誉主任。 广东中山市人,1939年10月6日出生于广西南宁。1963年2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体育外围平台系,1965年9月该系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广核集团科技委主任。长期从事高电压测试技术、高电压绝缘和防雷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主持或合作研制成功我国首台6000 kV户外式冲击电压发生器、高坚挺度高压直流发生器、高压架空输电线路故障精确定位系统、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电流谐波测量装置、特高压等电位屏蔽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等十余项新型高电压测试设备。主持、成功研制我国首批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绝缘子。与航天部门合作,完成了长征3号火箭、神州运载火箭及发射场的防雷试验研究,并提出了提高防雷安全性的技术措施,为保障我国航天体育外围平台的防雷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主持或参与了多项电力技术领域的重点项目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徐扬生

徐扬生,空间机器人与智能控制专家,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 1958年4月7日出生于浙江绍兴,1982年及1984年分别获得浙江大学工学学士、硕士学位,1989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从事空间机器人研究工作,其后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任副校长及自动化与电脑辅助体育外围平台学讲座教授。自2013年开始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首任校长。 长期从事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系统研究,在空间机器人的设计、控制及动力学研究,以及无重力地面试验设施的研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致力于推动中国航天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提出并参与了有关航天智能系统的研制。对服务机器人、动态稳定系统、人类行为学习建模、穿戴式人机界面、智能汽车、无人系统和人工智能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系统开发。发表了六部专著、300多篇国际论文。获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电机及电子体育外围平台师学会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以及香港体育外围平台科学院院士。2016年,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国际永久编号第59425号小行星1999 GJ5 命名为“徐扬生星”。 2007年当选为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晓非

陈晓非,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地球与空间科学系系主任。 1958年2月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市;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地球物理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1年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地球科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回国工作,曾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年1月,当选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首批会士。2016年9月加盟南方科技大学。 长期从事地震波传播和震源破裂动力学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与计算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及其在防震减灾和资源勘探领域的应用。发表论文150余篇,已培养60余名博士和硕士,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杰青项目、优秀创新群体项目、重点项目、国际(地区)合作项目、重大项目课题以及科技部973项目课题等科研项目20余项。2009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地球科学奖)。2015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曹镛

曹镛,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41年10月14日生于湖南长沙。1965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化学系,1987年获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88年获国家科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称号,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曾任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所长。 长期从事导电高分子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电高分子材料器件。主持研究科研课题30余项,在光电高分子材料及器件研究方面发表SCI论文600余篇,他引超过20000次。1988年及2010年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2009年获广东省科学进步奖一等奖,2014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1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5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锐

高锐,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1950年5月生于吉林长春。197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球物理勘探系,1981年获该校硕士学位。长期从事地球物理与深部构造研究。在运用深地震反射剖面研究青藏高原以及其他大陆岩石圈深部结构及其构造变形成因等领域做出了系统性、创新性学术贡献。尤其注重地球物理探测与地质构造相结合。提出并命名青藏高原存在面对面的陆陆碰撞新类型,揭示了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行为与陆陆碰撞深部过程。主持完成了青藏高原3条岩石圈地学大断面(GGT)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总长度达到3500km。与其团队完成的深地震反射剖面超过8000km,为中国大陆深反射地震和深部构造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唐本忠

唐本忠,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1957年生于湖北省潜江市。1982年于华南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1985年、1988年先后获日本京都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曾在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长期致力于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在生物医用材料及光电诊疗方向的应用研究,其所提出的原创“聚集诱导发光(AIE)”材料体系及其在光电功能材料和生物成像领域的应用,入选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和汤森路透联合发布的《体育外围平台》,并位于化学与材料学研究热点的第二位。2016年《体育平台注册送》一篇新闻深度分析文章将AIE点(纳米粒子)列为支撑和驱动未来纳米光革命的四大材料体系之一(是唯一由中国人提出并引领的材料体系),也是最有希望应用于高品质生物成像与动态监测的材料体系,并作为美国CNBC电视台 “Year of Cancer”的主题实况专访向全球直播介绍AIE荧光探针在识别癌症细胞等领域的应用。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7),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7)、第27届夸瑞兹密国际科学奖(2014)、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等。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硕贤

吴硕贤,建筑技术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47年5月生于福建泉州;1965年毕业于漳州一中,同年以福建理科状元,同时也是全国最高分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1970年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毕业;1984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是中国建筑界与声学界培养的第一位博士。 长期从事建筑与环境声学研究。系统提出城市交通噪声预报、仿真及防噪规划的理论与方法阐明声学虚边界原理,推导出混响场车流噪声简洁公式,较好地解决国际上20多年未解决的问题。完成首例将建筑辅助设计软件与声学软件链接以分析室内音质的工作。提出厅堂响度评价新指标和计算公式,用模糊集理论进行厅堂音质评价,指导并与合作者提出扩散声场仿真新计算模型和界面声能扩散系数的改进测量方法和计算公式开展建筑环境评价方法体系、人的行为模式和使用后评价研究,初步建立了建成环境主观评价理论体系。先后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广州市十大杰出留学回国人员”称号、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等。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建筑技术科学领域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许宁生

许宁生,真空微纳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中山大学兼职教授。 1957年出生于广东揭阳普宁,籍贯广东汕头澄海。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系。1986年获英国阿斯顿大学物理与电子体育外围平台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 长期从事真空微纳电子学研究,主要开展新型场发射冷阴极和真空微纳电子源阵列器件的基础研究,以及它们在功能器件上应用的探索性研究。研究了大面积金刚石及相关薄膜场发射特性和机制,发展了物理解释模型,并研究了类金刚石薄膜在真空微电子源阵列的应用。研究了纳米冷阴极场发射的应用基础问题,发展了纳米冷阴极材料可控生长及电子源阵列制作的技术,并研制出新型纳米冷阴极原理型器件。研究发展了“金属-绝缘体-金属”微结构电子发射模型和印刷型冷阴极电子源制备技术。曾获广东丁颖科技奖,广东省青年科学家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项,第四十五届国际场致发射大会“最杰出科学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苏国辉

苏国辉,神经解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 1948年生,广东顺德人。1973年毕业于美国东北大学,1977年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1985年首次通过外周神经移植方法实现成年哺乳动物的视网膜节细胞长距离轴突再生。目前研究方向主要为改善中枢神经再生并缓解精神障碍疾病的药物和非药物策略。其致力研究神经保护和再生因素,包括运动、中草药小分子提取物、物理疗法、新一代生物材料等。共发表科研论文300多篇,引用超过6500次。1995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获美国国家发明家协会任命为发明家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顾东风

顾东风,预防心脏病学与流行病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代理副校长、医学院讲席教授。 1958年11月出生于江苏启东,籍贯江苏南通,分别于1983年、1986年、2007年获得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学士学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学位、北京协和医学院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和慢性病防治专家,国家“健康中国行动”专家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医学学部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药学-卫生健康与环境-生物医学体育外围平台与信息学部副主任。 长期从事心血管等慢性病的流行病学、人群防治和遗传病因研究。先后承担国内外多个重大项目,牵头大型队列研究,揭示我国心血管病流行趋势、创建我国心脑血管病风险预测模型,制订指南提出防治策略和措施。构建高脂血症和冠心病遗传特征谱,创建了冠心病基因组风险评估模型,推进了冠心病精准医学研究。获得国家16项发明专利授权、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发表 SCI 论文300 余篇,研究成果被国内外防治指南和权威教科书及世界卫生组织专著等广泛引用。2016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陈克复

陈克复,制浆造纸体育外围平台专家,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1942年生,广东海丰人,196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1993年至1996年任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体育外围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6年到2003年任华南理工大学造纸与环境体育外围平台学院院长。现任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造纸协会副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体育外围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轻工、制浆造纸体育外围平台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体育外围平台方面的研究方向有中高浓制浆漂白技术、纸页成形技术、涂料与涂布技术、制浆造纸清洁生产技术与装备、现代造纸机的关键技术与装备;在理论方面的研究领域有化工流体力学、纤维悬浮液流变学;主持并完成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在上述各领域均获得了重要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2010年获何梁何利创新奖,同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3年当选为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郭柏灵

郭柏灵,数学家、计算数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教授。 1936年出生于福建龙岩。1958年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63年调入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4年至1998年担任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非线性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线性发展方程及其数值解、孤立子解以及无穷维动力系统。在非线性发展方程方面,对力学及物理学中的一些重要方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无穷维动力系统方面,成功地研究了一批重要的无穷维动力系统,给出了有关整体吸引子、惯性流形和近似惯性流形的存在性和分形维数精细估计等理论,提出了一种证明强紧吸引子的新方法,并利用离散化等方法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展示了吸引子的结构和图象。先后在国内外重要杂志上发表论文240多篇(其中100多篇为sci收录),出版专著7部。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集体)和三等奖(个人)。1994年、1998年两次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个人)。2008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周福霖

周福霖,体育外围平台结构与体育外围平台抗震减灾专家,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广州大学体育外围平台抗震中心主任、教授。 1939年6月生,广东潮阳人。1963年湖南大学本科毕业,1983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曾任机械工业部第四设计研究院副总体育外围平台师,华南建设学院副院长,现任广州大学体育外围平台抗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持建成我国首幢橡胶支座隔震住宅楼,地震安全性提高4-8倍,还能保护室内设备仪器正常运行,可成为大地震中的“安全岛”,并成功经受地震考验,被联合国工发组织顾问评价为“世界隔震技术发展第三个里程碑”。隔减震技术已在我国推广应用,已建成近万幢房屋,包括住宅、学校和医院,也应用于桥梁、隧道、铁路、工业设备、核电站、古建筑和历史文物保护、农村民房和旧房屋加固等,使我国地震区的防震技术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从单一采用传统抗震技术改变为可采用更安全有效和经济的隔震减震控制技术,开辟了我国防震减灾新途径,为创立我国“隔震、消能减震和控制理论和技术体系”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2003年12月当选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俄罗斯体育外围平台院外籍院士

刘焕彬

刘焕彬,制浆造纸体育外围平台及过程控制、数字化技术专家,俄罗斯体育外围平台院外籍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教授。 1942年生于广东兴宁县。1965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制浆造纸体育外围平台专业。1991年至2003年先后担任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兼任广东省科协副主席、广州市科协副主席,美国制浆造纸协(TAPPI)会员、国际委员会委员、广州欧美同学会会长、中国造纸学会理事、广东省造纸学会理事长。 长期从事制浆造纸体育外围平台,过程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过程控制、清洁生产等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和承担了3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重点科研项目,在过程建模与模拟、软测量和智能控制、制浆造纸过程节能减排和污染控制等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发表论文350多篇,著作6本,授权发明专利21项,获国家级奖励3项,省部级奖励12项。2014年作为联合创始人创建广州博依特智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任首席科学家;研究成果产业化后在近二百家企业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4年获得俄罗斯国家体育外围平台学突出贡献“伊万•古列宾勋章”,2013年获得首届“叶剑英奖”。 2001年当选为俄罗斯体育外围平台院外籍院士。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高文

高文,计算机专家,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鹏城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数字媒体研究中心主任。 1956年3月7日出生于辽宁大连,1982年从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就读研究生,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85年硕士毕业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工作,先后担任助教、讲师、教授和博士生导师;1991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电子体育外围平台学博士学位,之后担任东京大学医学电子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1996年担任国家863计划信息领域智能计算机主题专家组组长,同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青年专家;199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200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2006年担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2009年当选为国际电气与电子体育外围平台师学会会士;2010年,因“音视频编解码理论、标准及应用的突出成就”被授予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2011年当选为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长期从事计算机智能算法与系统研究,在高效视频编解码算法与标准化、图像检索技术、视频分析技术、人脸识别技术、手语识别技术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明杰

张明杰,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1966年9月出生于浙江宁波,于1988年从复旦大学毕业;1993年获得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博士学位;1995年进入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系工作,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03年获得香港裘槎基金会优秀学者奖;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为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 主要从事结构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系统研究了架构蛋白在构建神经信号转导复合物中的功能及分子机理;提出了多结构域蛋白质中各结构域相互作用形成蛋白质超结构域的概念;发现PDZ结构域与细胞膜上磷脂相互作用,并阐明了这些相互作用的功能意义;对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磷脂的相互作用在神经细胞极性形成,细胞不对称性分裂,囊泡传输与融合,神经细胞信号转导等神经生物学重要问题中所起的作用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研究了一系列由于遗传突变所导致的中枢及周边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理。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陈湘生

陈湘生,隧道与地下体育外围平台专家,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体育外围平台师,深圳市体育平台注册送企业协会会长。 1956年6月1日生,湖南湘潭人。先后就读或访学于淮南矿院(现安徽理工大学)、清华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剑桥大学。长期从事地下体育外围平台控制地层变形技术的研发工作。建立了人工冻土物理力学基本体系;构建了深井冻结壁和冻结管变形极限双控的时空设计理论体系和公式,解决了防控冻结管断裂淹水难题;研制了首套离心机土壤冻-融循环模拟装置并提出了抑制冻-融的实用技术;研发了水平冻结技术,为地下体育外围平台中防控突水涌砂提供了金钥匙。创建了地铁隧道下穿建筑物的“掘-测-智-控”群泵注浆矫正建筑物的控制变形技术;带领研发了跨地铁运营隧道的地下空间施工“加固-跳挖-反压-隔离-精测”的控制地层变形组合技术,将运营隧道规范控制限值降到3米以内,释放了地铁安保区原来无法利用的大量土地资源。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次。出版专著8部、国内外正式刊出论文90余篇。 2017年当选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俞大鹏

俞大鹏,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讲席教授,量子科学与体育外围平台研究院院长。 1959年出生于宁夏中卫。1993年毕业于法国南巴黎大学,固体物理博士。1993年至1995年在中科院电子显微镜实验室担任博士后。1995年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任职,担任副教授,1999年晋升为正教授。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低维纳米结构物理研究,是最早发现自下而上制备一维半导体纳米线和二维狄拉克量子材料表征方法的国际先驱之一,为低维量子材料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十几年来,其研究重心集中在对单根纳米线、单体量子结构的光电力热磁等物理性质的精确量子调控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领导的研究团队对纳米线、石墨烯等单个微观结构的光电力热磁等物理性质的操控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度。 2016年6月全职到南方科技大学工作,致力于量子科技研究平台与队伍的建设,获深圳高层次专业人才称号;2017年被评为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量子科学与体育外围平台团队)带头人,2017、2018、2019连续三年获得“深圳市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欧进萍

欧进萍,结构监测、控制与防灾减灾体育外围平台专家,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 1959年3月8日生,湖南省宁远县人。1987年毕业于原哈尔滨建筑大学(现合并为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振动体育外围平台学会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结构控制与监测学会(IASCM)执行理事、国际智能基础设施结构健康监测学会(ISHMII)副理事长。 建立了结构模糊随机振动基本理论,发展了结构抗风和抗震动力可靠性分析方法,提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损伤分析和设计方法;研制出多种结构耗能减振装置和振动控制系统,建立了结构减振控制分析和设计方法;研制出多种监测传感器及其嵌入式感知部品,发展了结构全寿命安全多级评定方法,建立了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设计方法;发展了海洋平台结构安全评定与维修决策理论及其应用软件系统,提出了深海浮式平台锚泊截断混合模型试验方法和一种深海多立柱浮式平台结构。 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4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主持编制相关规范2部。2003年当选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宇亮

赵宇亮,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 1963年2月出生于四川南充,1985年从四川大学化学系毕业;1993年进入日本东京都立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8年兼任日本原子力研究所、先端科学研究中心共同研究员;2000年至2001年兼任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共同研究员。200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实验室,开创纳米安全性研究;2005年至200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化学学院常务副院长;2006年担任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联合实验室主任;2007年担任肿瘤纳米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年担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担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同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姚建年

姚建年,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主任。 1953年11月生于福建省晋江,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化学系,1990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硕士学位,1993年获该校博士学位。1995年8月到1999年9月先后任中科院感光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室主任、所长助理。1999年9月起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2008年1月起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 2005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新型光功能材料的基础和应用探索研究,是光化学与光功能材料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有机低维功能材料、纳米光电子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2004年以成果“新型光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探索”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获奖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罗俊

罗俊,引力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教授。 1956年11月生,湖北仙桃人。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物理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5年华中工学院研究生毕业,获中山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1994年任华中理工大学教授。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7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3年7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2015年1月,任中山大学校长。 长期从事引力实验与精密测量物理研究,开展了牛顿万有引力常数G的精确测量,实验结果被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基本物理常数任务组收录;开展了光子静止质量的实验检验,实验结果被国际粒子物理数据组(PDG)收录;开展了亚毫米范围牛顿反平方定律的实验检验,实验结果得到国际同行认可;与他人合作开展了宏观旋转物体等效原理的实验检验等基础科学研究。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姚开泰

姚开泰,病理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31年生,江苏昆山人。1954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曾担任国际EVB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奖生物科学学科评委会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防治非典科技攻关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长期从事肿瘤分子病理学研究,在鼻咽癌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先后承担国家“六五”、“七五”“八五” “九五”重点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国家科技部“863”、“973”课题、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科研项目、中港合作研究课题、省科技攻关等三十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近二十多项科技奖励;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十多项荣誉称号,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荣获第一批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国良

陈国良,并行算法、高性能计算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教授,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主任。 1938年6月3日出生于安徽颍上,1961年从西安交通大学无线电系计算机专业毕业;197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1981年至1983年在美国普渡大学做访问学者;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院长;2009年兼任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院长。 主要从事并行算法,高性能计算及其应用等研究。在非数值并行算法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国际同期最好的成果,包括分组选择网络、递归选择网络、Benes网络选路算法、VLSI平面嵌入算法、网络最大流算法、装箱算法的平均性能分析等。在高性能计算及其应用研究方面,提出了“并行算法—并行机结构—并行编程”一体化的研究方法,开发了自主版权的国产曙光并行机“用户开发环境”商用软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加拿大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王泉

王泉,结构体育外围平台、力学和智能材料专家,加拿大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汕头大学执行校长。 1967年生于辽宁沈阳。198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学士学位,分别于1991年和1994年获得北京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任香港城市大学建筑学与土木体育外围平台系代理系主任,并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任教。 研究领域为有关结构健康监测与维修,纳米技术和能量采集的理论和应用等,重点研究内容为智能材料建模以及机械和土木结构主动修复,新型压电材料传感器和激励器设计及其在结构故障智能诊断,以及能量收集的应用。2015年当选加拿大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2016年当选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2018年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2019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并于同年获欧洲科学院布莱斯•帕斯卡奖章。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郭仁忠

郭仁忠,地理信息体育外围平台专家,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6年8月24日生,江苏省盐城市人。1991年毕业于法国Franche-Comté大学,获地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地理信息技术理论研究和体育外围平台应用,20世纪90年代初在国内最早进行地理信息空间分析研究,出版了该领域国内最早的理论专著《体育平台注册送》;在深圳主持建成我国最早的基于GIS技术的大型分布式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引领了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带领团队进行地图自动综合技术攻关,成果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也是国内第一个投入体育外围平台化应用的地图自动综合技术,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提出开放式空间信息平台的建设思想,推进了地理信息服务从离线到在线的转变,相应的体育外围平台应用成果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得2013年世界地理空间论坛最佳应用奖。2006年起开展三维地籍技术研究,成功解决三维拓扑关系自动构建等核心技术难题,在国际上率先研发成功三维地籍实用系统,确立了我国在三维地籍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地位。近年来带领团队聚焦基虚拟城市环境的智慧城市大数据平台技术研发,是地理信息技术支撑城市发展的最新前沿领域。2013年当选为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吴丰昌

吴丰昌,环境基准标准与污染防治专家,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首席科学家。 1964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衢州,1985年考入长春地质学院 ;1989年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学习,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95年博士毕业后留所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97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地质系做客座副教授;1999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大气水圈科学研究所工作;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计划,并担任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8年担任国家环境保护湖泊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3年担任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主任、副总体育外围平台师;2016年入选第二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同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7年当选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长期从事环境基准与标准及污染控制的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体育外围平台实践,在水质基准理论与方法、水质基准关键技术、湖泊污染治理体育外围平台应用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为中国水环境标准制修订、生态安全调查和重点流域污染综合整治等多项国家重点环保任务的实施提供了科技支撑。

中国科学院院士

计亮年

计亮年,生物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 1934年4月20日生于上海。195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1975年到中山大学工作,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与化学体育外围平台学院院长等职务。1989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并被授予特许化学家称号。1994年起曾担任广东省化学会理事长,2000-2004年曾担任中国化学会无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合成大量的小分子配合物基础上,通过热力学、动力学、理论计算(例如,密度泛函方法)和其它方法系统地研究和总结了不同组成和不同结构的配合物与DNA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系统地总结了配合物主配体的平面性及其大小,以及许多结构因素对配合物和DNA之间相互作用的模式和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发表了SCI收录的研究论文约600篇,这些论文被他人引用超过5000次。主编著作3部;批准和公开发明专利16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体育外围平台》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二等奖。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杨志峰

杨志峰,环境生态规划与修复专家,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3年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1982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水利体育外围平台系;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研究方向水资源与水环境,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水质模拟方法,环境系统体育外围平台,固废处置与资源化。开创性研究了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需水阈值理论,提出了多尺度生态需水计算模型,开拓了生态需水理论和方法研究体系;在再生供给、需水配置和生态调度三个层面系统开展了流域生态需水保障研究,推动了流域环境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发展;率先将生态需水理论引入城市水生态规划与管理,拓展了城市水生态评价与规划方法,研发了城市生态评价-模拟-规划-调控系列新技术。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0项。 2015年当选为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范滇元

范滇元,激光与光电子学专家,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深圳大学教授,二维材料光电科技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上海光机所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1939年2月18日出生于云南昆明,江苏常熟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6年在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上海光机所攻读研究生,毕业后即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工作;1980年—1987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神光—Ι总体技术组成员、激光系统负责人;1989年—2002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副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1996年—2001年,任国家高技术863计划416主题专家组成员兼总体技术专家组组长;2001年,任国家高技术863计划第八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神光Ш”装置总体技术组总体育外围平台师。 一直从事“神光”系列高功率激光系统的研制及应用工作。在高能激光和超短超强激光系统的总体设计与体育外围平台研制、光场调控和光束传输基础研究、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国际先进水平成果,为我国高功率激光体育外围平台技术的开拓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先后获得陈嘉庚奖、光华体育外围平台科技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科技奖励,以及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十一

陈十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教授 。 1956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天台县,198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力学系,1984年、1987年分别获北京大学硕士、博士学位。1987年博士毕业后进入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试验室工作,先后从事博士后研究,担任湍流与格子气研究研究组主任、非线性研究中心副主任;1999年至2005年先后担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机械体育外围平台系终身教授、系主任;2001年担任北京大学科学与体育外围平台计算中心主任;2005年至2013年担任北京大学工学院首任院长;2011年至2013年担任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2013年至2015年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出任南方科技大学第二任校长。主要从事湍流理论与计算流体力学方面的工作。2019年12月18日,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詹启敏

詹启敏,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深圳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湾实验室(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广东省实验室)主任,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主任。 1959年1月22日出生于江西省乐平市,1984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医学院;1987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89年—2003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院博士后、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立癌症研究所、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学习和工作;2002年1月,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5年5月至2016年4月,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副校长;2016年4月,任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2011年当选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长期致力于肿瘤分子生物学和肿瘤转化医学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和系统揭示了细胞周期监测点关键蛋白的作用和机制,阐明多个重要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在细胞癌变和肿瘤诊断与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近年来,在基因组水平全面系统的揭示了食管癌的遗传突变背景,为了解食管癌的发病机理、寻找食管鳞癌诊断的分子标志物、确定研发临床治疗的药物靶点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钟世镇

钟世镇,临床解剖学专家,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1925年9月24日生,广东梅州五华县人。195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从事临床解剖学研究,建立了以解决临床外科发展需要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体系,开拓了古老传统学科与新兴前沿学科间的交叉科研领域,开展了工医结合的生物力学的研究,是我国数字人和数字医学领域的开拓者。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中国显微外科终身成就奖。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军科技先进个人”和“总后勤部科技一代名师”等荣誉称号。1997年当选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家洋

李家洋,植物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56年7月出生于安徽省肥西县,1981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1991年获得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所长。2001年至200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 主要从事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 ,主要研究植物激素的合成途径与作用机理,着重于阐明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机理,并致力于水稻的分子品种设计,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水稻新品种。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2当选年德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3年入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2015年选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201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8年获得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

唐勇

唐勇,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方科技大学教授。 1964年9月出生于四川省井研县;1986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2年和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导师为著名的有机化学家黄耀曾院士和戴立信院士;1996年至1999年先后在美国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和Georgetown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进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是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0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15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2018年9月在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建立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2019年荣获第四届“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奖”。 主要从事金属有机化学研究。针对均相催化领域的选择性控制与催化等核心科学问题,发展了在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区域装载配位基团以调控其催化行为的方法,提出了边臂策略设计金属有机催化剂的理念。运用该策略,设计了系列新型手性配体并成功应用于十余类重要的不对称催化反应;发展了叶立德反应选择性调控的一些新方法。开发的新型聚烯烃催化剂实现了工业化应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中国科学院院士

姜中宏

姜中宏,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1930年出生于广东台山,原籍广东广州。1953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后进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工作;196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光学材料、激光玻璃材料领域研究。先后研制成功三种强激光用钕玻璃材料,分别为:高能激光系统用的硅酸盐钕玻璃高功率激光系统“神光Ⅱ”和“神光Ⅲ”预研装置用的Ⅱ型和Ⅲ型磷酸盐钕玻璃。在理论研究中,根据混合键型玻璃形成特性,首次提出用相图热力学计算法,实现了玻璃形成区的半定量预测。采用连续相变方法推导出非对称不溶区。研究玻璃结构的相图模型,提出玻璃是由最邻近的同成分熔融化合物的混合物构成理论,可计算玻璃中的基团及硼配位数比例。将热力学反应判据用于清除白金机理研究,通过预测的计算,找到了合适的工艺条件 。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国科学院特等、一等、三等及重大成果奖各1项。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宗本

徐宗本,数学家、信号与信息处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主任,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5年1月出生于陕西商洛,1976年从西北大学数学系毕业;1987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87年至1989年在英国思克莱德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0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0年至1994年担任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非线性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室主任;1994年担任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1997年至2003年担任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院长;1998年兼任西安交通大学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2003年至2014年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智能信息处理、机器学习、数据建模基础理论研究。长期从事Banach空间几何理论与智能信息处理的数学基础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刘人怀

刘人怀,力学和管理学专家,我国板壳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开拓者之一,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暨南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生于1940年7月,四川成都人。196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并先后在兰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工业大学和暨南大学任教。1981年,任西德洪堡学者和鲁尔大学客座教授, 1995年至2006年任暨南大学校长。在力学、管理学领域有突出成就,曾获国家级、省部级多项科研奖励。1982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1989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和1998年两次获国务院侨办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6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2001年获日本创价大学最高荣誉奖,2005年获香港理工大学杰出中国访问学人称号。 1999年当选为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机械与运载体育外围平台学部院士,2000年又当选为中国体育外围平台体育外围平台管理学部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汪卫华

汪卫华,材料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极端条件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 1963年7月出生于安徽宁国,1987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物理系;199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199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7年先后在德国格廷根大学、柏林Hahn-Mitner所作博士后和洪堡学者;199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长期从事非晶材料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2003年至2012年担任国家基金委非晶材料和物理研究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2009年获得第七届周培源物理奖;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20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物理学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汤涛

汤涛,计算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校长。 1963年出生于安徽舒城,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1989年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博士学位;1990年至1998年在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工作;1998年至2015年,在香港浸会大学工作;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海外)科学基金资助;2015年被聘为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 ;2019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校长 。 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守恒型移动网格方法,克服了移动网格计算的关键困难,使高维计算成为可能,被国际同行称为开创性工作;他推导出了有效的缩放因子公式,采用此公式的无穷区域谱方法大大加速了计算效率,在多个领域的科学计算中得到成功应用。另外,对于非齐次守恒律的时间分裂法,他与合作者首次给出了收敛阶估计,建立的理论框架引起了多个后续工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冯康科学计算奖等。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颂豪

刘颂豪,光学与激光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师范大学原校长,教授。 籍贯广东顺德,1930年出生于广州,1951年毕业于广东文理学院。先后在中国科学院长春、上海和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从事光学和激光研究。近二十多年来在广东建立激光与光电子学产学研三结合的高新技术基地,建立我国第一个激光生命科学实验室及光孤子实验室,科研成果卓著,在光纤通信新技术、激光加工、纳米材料、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1996年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高教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得广东省科技突出成果奖一等奖,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00多篇,出版专著5部,其中《体育外围平台》于2008年获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 曾任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副院长、华南师范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委员、广东省科协副主席,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美国光学学会资深会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成虎

周成虎,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首席科学家。 1964年出生于江苏南通海安。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学系陆地水文学专业,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博士学位。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1996年至2015年担任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首批“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长期从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和应用研究,发展了遥感地学理解与计算的理论方法,构建了数字地貌与制图研究体系,开拓了我国海洋渔业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新领域。提出的全息位置地图概念和技术体系,成为我国“羲和计划”的三大理论基础之一;提出的全空间信息系统思想和技术方法,为我国GIS实现跨越发展和引领世界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获国家和省部委科技成果奖近20项,并获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薛其坤

薛其坤,材料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教育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1962年生,山东蒙阴人。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光学系,1990年、1994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硕士、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超薄膜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物理性能研究。2013年,薛其坤及其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获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陈嘉庚数理科学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菲里兹·伦敦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章等奖励,入选“国家特支计划”杰出人才。截至2016年,薛其坤发表SCI论文330余篇,包括5篇Science,7篇Nature 子刊,2篇PNAS,31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被引用超过6100余次 。 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加拿大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杜如虚

杜如虚,精密制造专家,加拿大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吴贤铭智能体育外围平台学院教授。 生于1955年4月,福建人。1977年1月至1980年1月,在武汉钢铁学院(现武汉科技大学)电子体育外围平台专业本科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1980年8月至1983年8月,在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系攻读硕士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1986年1月至1986年12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在读博士。1987年1月至1989年7月,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获机械体育外围平台博士学位。曾在加拿大温莎大学、美国迈阿密大学任职,多年从事精密制造领域的相关研究,研究方向包括精密体育外围平台与精密制造,生产制造过程的在线监控、诊断和控制,以及再生能源及水处理等。ASME(美国机械体育外围平台师学会)Fellow,SME(国际制造体育外围平台师学会)高级会员。 2009年当选美国机械体育外围平台师学会院士,2012年当选国际制造体育外围平台学会院士,2017年当选加拿大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罗绍基

罗绍基,发电体育外围平台专家,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广东抽水蓄能发电有限公司顾问、教授级高工。 1933年出生于广州,祖籍广东南海。1955年8月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先后任电力部中南勘测设计院院长、电力部华南电网办公室主任、广东省电力局副局长兼广东抽水蓄能电站联营公司总经理。 20世纪70年代,罗绍基任湖南凤滩水电站设计总体育外围平台师,建成了我国第一座高112.5米空腹重力拱坝坝内厂房,解决了狭窄河谷厂房布置与大泄洪量的矛盾,节省了投资。该新坝型科研成果“混凝土腹拱坝”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起,任广东抽水蓄能电站联营公司总经理,主持建设、运行、经营我国首例、世界最大的广州抽水蓄能电站。他推行的建设管理改革,电力部领导称为水电建设体制改革的典范,实施的运行管理改革,使电厂获全国第一个“一流水电厂”称号。其科技成果 “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获评全国劳动模范。1999年当选为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涛

徐涛,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生物岛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万人计划获得者。 1970年8月出生,湖北省宜昌市人。1996年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1996-1999年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1999-2000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理与生物物理系任高级研究员。历任华中科技大学生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副所长、常务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正局级)。主要从事超灵敏检测技术和糖尿病分子机制研究,200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2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5年7月当选为十二届全国青联副主席,2017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11月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戴永久

戴永久,大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 1964年11月生,湖南武冈人。1987年获吉林大学数学系力学专业学士学位,1995年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陆面过程和数值模式研究,在数值天气、气候和地球系统模式的陆面过程模式领域做出了系统性和开创性贡献。研发了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和广泛应用的陆面过程模式,研发了集模式、资料、参数优化、高性能计算等为一体的陆面模拟系统,为陆面过程机理、陆地表层格局变化等提供了综合的数值模拟研究平台。研究成果在气象、水文、生态环境等领域均得到广泛应用,并有重要影响。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院长。现兼任数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编辑和专业委员会委员。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4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气象学奖。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周克崧

周克崧,材料表面体育外围平台专家,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材料研究所教授级高级体育外围平台师。 1941年2月生,湖南省长沙市人。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体育外围平台物理系材料专业;1980-1982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作为访问学者做研究工作;1992-2002年任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热喷涂、薄膜和激光等现代表面体育外围平台技术方面的研究和体育外围平台化应用工作,是我国材料表面科学与体育外围平台领域的知名学者。在低压等离子喷涂领域的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特别是在以低压等离子喷涂为代表的涂层技术和以物理气相沉积、等离子辅助化学气相沉积为代表的薄膜技术及以离子复合处理和激光表面处理为代表的表面扩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尤具特色。 先后承担和主持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4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6项。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9年当选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方复全

方复全,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 1964年10月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市青草镇。1986年3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1991年6月获吉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获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0年获聘南开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物理学部),2018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教育部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首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为核心数学中的几何与拓扑学。他在微分与拓扑范畴彻底解决了“四维流形到七维欧氏空间中的嵌入问题”,将Haefliger-Hirsch、吴文俊等数学大家的工作中遗留下来多年悬而未决的重要公开问题画上句号。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等项目。2014年独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姚新生

姚新生,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家,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暨南大学药学院名誉院长及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所名誉所长。 1934年10月24日生,上海市人。1955年7月在东北药学院(现沈阳药科大学)毕业,留校任教。1981年6月至1983年6月前往日本东京大学留学,获药学博士学位。曾担任沈阳药科大学校长及党委书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医中药学科评审组组长、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医学专家组成员、中国药学会副会长,日本东京大学、神奈川大学、日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二十余所高校的客座/名誉教授。 从事中药与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及科研工作多年,迄今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500余篇文章,1986年以来已有462篇被SCI收录;主编出版了《体育外围平台》《体育外围平台》《体育外围平台》等三部全国医药院校统编教材及研究生教材;申请了79项专利,已获授权16项,成功研制开发新药4个。1996年当选为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潘复生

潘复生,材料科学家,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广东省材料与加工研究所首席科学家,重庆大学国家镁合金材料体育外围平台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 1962年7月30日出生于浙江,1995年在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体育外围平台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日本千叶大学等学习与工作。 主要从事镁合金、铝合金、工具钢等方面的研究,在镁合金新材料与新工艺、铝合金板箔材与锻件、铁基工具材料等方向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特别是在高塑性镁合金、镁合金成形(型)加工、镁合金纯净化、化合物相变细化、铝合金板箔材与锻件等方面有重要创新,发明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镁合金和新工艺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4项,部省级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10余项。获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是何梁何利奖和杜邦科技创新奖获得者。2017年当选为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甘晓华

甘晓华,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动力分会主任。 1957年1月12日出生于江西省进贤县,1982年1月,本科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989年,博士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当选为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第十届、十一和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技术和发展研究。主持航空发动机多项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修复和改进了多型飞机发动机,提升了使用性能和寿命,解决了发动机及飞机停飞停用问题;主持研发了高超声速风洞燃烧加热技术,为实现新一代常规大型系列高超声速风洞起到关键作用。参与了国家飞机和发动机发展战略研究,任国家“大飞机”和“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等科技重大专项的国务院专家委员会成员,从事发展方案制定和研制技术指导。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5次。2002年,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体育外围平台奖。2009年,被评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01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于起峰

于起峰,光测图像技术与光测实验力学领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教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与材料体育外围平台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8年4月出生于广东丰顺,1981年从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本科毕业;1984年从国防科技大学硕士毕业;1995年获得德国不来梅大学精密光测专业博士学位;1996年回国后担任国防科技大学航天与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6年获得首届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光测实验力学与光测图像中大型结构变形测量、大尺度运动测量和干涉条纹图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创新和发展了摄像测量的理论和方法。所提出的不稳定平台高精度摄像监测、像机串联网络摄像测量和运动轨迹交会测量等新概念新方法、光测条纹图等值线处理新理论,以及目标三维姿态光测和飞行器视觉导航与对地定位新方法等,解决了相关领域的多项理论、方法和技术难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

宋尔卫

宋尔卫,临床肿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院长。 1970年4月生,广东鹤山人。1995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2000年获中山医科大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在国内早期开展乳腺癌保留乳房根治术,并发现保乳术保留的肿瘤微环境组织对后续抗肿瘤免疫治疗具有重要价值。他围绕肿瘤微环境和免疫治疗开展系统研究,发现了微环境中多种具有促癌功能的免疫和间质细胞新亚型及其促癌机制,开拓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方向,多项系统性创新成果为靶向肿瘤微环境及针对实体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与新策略。其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Cell、Cancer Cell、Nature Immunology、Nature Cell Biology、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曾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其研究成果曾被Science杂志评选的“2003年度全球十大科技突破”选为代表成果,入选2008年度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成果“乳腺癌转移的调控机制及靶向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荣获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开启乳腺癌治疗新时代。

中国科学院院士

侯凡凡

侯凡凡,内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肾脏病研究所所长,内科学系教授,南方医院肾内科主任。 1950年10月生,浙江宁波人。1973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1993年在中山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8年作为访问科学家在美国哈佛医学院工作。主要从事慢性肾脏病防治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4年和2007年),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2009年)。获欧洲肾脏病、透析、移植学会(EDTA)“杰出科学报告奖”(1995年),国际肾脏病学会(ISN)“最佳论文一等奖”(2001年),广东省“丁颖科技奖”(2004年),中国医师学会“中国医师奖”(2005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6年)。获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金星”(2002年)和广东省 “三八红旗手”称号(2009年)。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瞿金平

瞿金平,轻工机械体育外围平台专家,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体育外围平台研究中心主任,聚合物成型加工体育外围平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1957年生于湖北省黄梅县。1981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化工机械系。1987年获华南理工大学轻工机械硕士学位,1996年在职获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博士学位。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装备技术与理论研究,提出振动剪切形变和体积拉伸形变动态塑化输运方法及原理、系统发展了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理论、发明并研制成功一系列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加工成型新装备。获中国发明专利20多项、国际发明专利3项;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1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5部;成果产业化效果显著。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特等奖1项和一等奖4项;获中国专利金奖2项、优秀奖1项;获香港蒋氏科技成就奖;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11年当选为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吴有生

吴有生,船舶力学与船舶体育外围平台专家,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学与体育外围平台广东省实验室(湛江)理事长;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名誉所长。 1942年4月2日生,浙江省嵊县人。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67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1984年获英国伦敦布鲁纳尔大学博士学位。 长期致力于船舶与海洋体育外围平台流固耦合动力学领域的研究,建立的三维线性与非线性船舶水弹性力学理论,被公认为该领域的奠基性工作,在船舶与海洋结构的研制及安全性评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事船舶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的基础、应用与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海洋环境中的三维船舶声弹性理论。主持与从事新型高性能船舶及深海装备的研究与设计工作,任总设计师,研制成我国第一艘千吨级小水线面双体海洋试验船;提出、推动或主持载人深潜器、深海空间站与极大型浮动结构的技术研究与体育外围平台开发。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部省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共十项。1994年当选为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陈勇

陈勇,能源与环境体育外围平台技术专家,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常委,广东省科协主席,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 浙江宁波人,1957年6月13日出生于南京。1981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1993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化工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9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长期从事有机固体废物能源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以热化学转化、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化转化系列技术及集成为手段,实现生活垃圾、畜禽粪便、农林废物的能源化与资源化高值利用。在长期研究积累基础上,提出了“城乡矿山”和“城乡矿山云”理念,建立了“农村代谢共生产业”新模式,创建了“副产物控制的清洁生产机制”和“基于能量流、物质流、环境流、经济流的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4F-LCA)”。参与能源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咨询研究。主编《体育外围平台》、《体育平台注册送》等著作7部,参编著作11部。 2008、2011年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2012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13年当选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新滋

陈新滋,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 1950年10月30日生于广东台山。1975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国际基督教大学化学系;1979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94年起任教于香港理工大学,历任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应用科学及纺织学院院长、副校长等职。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至2015年出任香港浸会大学第四任校长。2015年7月到中山大学药学院工作,并担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 主要从事手性催化配体和不对称合成研究领域的工作,在不对称合成及其工业应用、手性医药中间体合成以及相关工艺研究、基于中药的医药研究与开发、新颖抗癌药的研究与开发、有机化学的新工艺研究及其工业应用、绿色工业化学科技研究等领域开展了长期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已在国际核心学术刊物发表SCI研究论文超过400篇, 被引用超过7千次。主编学术专著7本,获得授权美国专利22项和授权中国专利18项,向国际化学和制药跨国公司转让专利技术2项,研究成果在国内成功实现产业化1项,获得新药研究获临床批文1项。1999年获日本有机合成化学会 “Lectureship”奖,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益新

曾益新,1962年10月生,湖南涟源人。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05年至2017年担任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北京医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国际EB病毒及相关疾病协会理事长等。 主要从事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从EB病毒感染和遗传因素两个方面对高发于我国南方地区的鼻咽癌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鼻咽癌遗传学研究方面陆续获得突破性成果,明确了鼻咽癌遗传易感性,定位并鉴定了鼻咽癌家族性遗传易感基因(Nat Genet2002),发现了多个散发性鼻咽癌易感基因(Nat Genet2010),并阐明其致病机理(Cancer Res 2006和2018);在鼻咽癌发病机理方面,利用EB病毒全基因组测序,首次鉴定了鼻咽癌相关EB病毒高危亚型BALF2_CCT(Nat Genet2019),为鼻咽癌发病风险预测和疫苗研发奠定基础;正在开展EB病毒重组疫苗研究(Frontiers in Immunol 2018),用于鼻咽癌预防或治疗。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年获何粱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2年获广东省科技突出贡献奖。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吴清平

吴清平,食品安全科学技术专家,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1962年生,广东省梅州市人。1999年获得华南理工大学发酵体育外围平台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生物安全监测与控制、食用菌产业化关键技术以及微生物发酵体育外围平台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针对我国食品行业出现严重的微生物安全风险,从基础研究着手,发明先进的共性监控技术并建立起相关理论体系。研制出重点产业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和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标准,解决了食品安全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显著推动了我国食品安全科学理论不断提升和产业健康发展。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50项,获得省级鉴定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成果4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广东省专利金奖1项。2004年获得广东省丁颖科技奖,201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2年获何梁何利创新奖,2013年入选广东省第三批“百名南粤杰出人才培养体育外围平台”,2014年获首届广东发明人奖,2017年获南粤突出贡献奖和第二届“叶剑英奖”。2015年当选为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支志明

支志明,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教授,香港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 ,合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57年9月7日出生于香港,1978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82年获该校博士学位;1983年进入香港大学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准教授、讲座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港澳地区首位中科院院士;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7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0年创立香港大学合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担任实验室主任;2013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4年获得香港特区政府颁授铜紫荆星章。 长期从事无机化学基础研究,包括无机和有机金属合成,高价金属配体多重键配合物,发光无机和金属有机化合物,光诱导电子和原子转移反应,金属催化氧化反应,生物无机化学/无机药物化学,磷光发光材料等方面。

俄罗斯体育外围平台院外籍院士

张学记

张学记,俄罗斯体育外围平台院外籍院士,深圳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医学与生物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1964年2月出生,安徽凤阳人,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7月参加工作。 1989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94年于武汉大学获博士学位。1995—1999年分别为斯洛文尼亚国立化学研究所、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TH)化学传感器中心、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化学系博士后。1999年起,历任(美国)世界精密仪器公司研究员、化学部部长、副总、首席科学家、高级副总裁,USF兼职教授。2009年底回国组建实验室。近年来,张学记主持或参与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仪器研发专项,中国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及欧美国家科技项目几十项。2018年获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2017年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首都劳动奖章,北京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获中国杰出体育外围平台师奖,获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2015年当选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2012年经中央提名(全国2名),当选中共十八大党代表。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罗锡文

罗锡文,农业机械化体育外围平台专家,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南方农业机械与装备关键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体育外围平台学会名誉理事长。 1945年12月生,湖南株洲人。1970年华中工学院无线电技术专业本科毕业后在贵州省铜仁县农机厂工作9年,1982年在华南农学院获农业机械化专业硕士学位。 长期从事水稻生产机械化和农业机械与装备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首创同步开沟起垄施肥水稻精量穴播技术体系,创新研制成功水稻精量穴播机和水田激光平地机;突破了农业机械导航与自动作业系统关键技术,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无人驾驶拖拉机、水稻种植机械和棉花播种机械。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5项,主编专著教材6部,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SCI/EI收录1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指导的研究生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人获提名奖。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国家级教学名师。2009年当选为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方滨兴

方滨兴,网络空间安全专家,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信息内容安全技术国家体育外围平台实验室主任,可信分布式计算与服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江西万年县人,1960年7月17日出生于哈尔滨。先后获得清华大学硕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工作。1989年开始研究计算机病毒防御技术,并于1992年出版专著《体育平台注册送》,90年代末从事计算机安全事件入侵检测方面的研究工作。1999年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的理念,并组织建设了相关系统,为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2002年起,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四次,其中三次为第一完成人。2001年获信息产业部“在信息产业部重点体育外围平台中做出突出贡献特等奖先进个人”称号,2002 年获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200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5年当选为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奇

吴奇,高分子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特聘教授、食品科学与加工研究中心主任。 籍贯安徽桐城,1955年3月17日生于安徽芜湖,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化学物理专业。随后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师从朱鹏年教授;1987年9月,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哲学博士学位,继续在该校化学系任博士后研究员至1989年5月;1995年,受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教授;1996年至1999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2000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伟伦化学讲座教授;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低维物理与化学研究部主任;2005年1月起,受聘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学院院长。 主要从事特殊高分子的表征、高分子链的构象变化和组装以及高分子凝胶方面的研究,对高分子链的组装聚集体的稳定机理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云东

吴云东,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有机化学家,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原院长,教授。 1957年5月生,江苏溧阳人。198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6年获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1992年到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任教,并于2001年升为教授。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担任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 主要从事理论与计算有机化学的研究。提出Sharpless环氧化反应的机理,用理论方法解决过渡金属不对称催化机理及其立体化学对钼-烷烯基催化物催化烯烃开环复分解聚合反应和炔烃复分解聚合反应的机理及立体化学进行了理论研究;在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特别是脯氨酰胺衍生物催化的不对称直接Aldol反应方面,与他人合作提出Gong-Wu模型提出了oxa-多肽概念,并设计合成出多种结构的oxa-多肽指出在溶液中存在与老年痴呆症相关的淀粉样β-多肽单体的结构的可能性,并将其稳定性与淀粉样β-多肽聚集的速度相关起来通过取代基对碳、硅和氧自由基中心的电荷和自旋的影响,导出诱导效应和自旋离域与自由基稳定性的定量关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学明

杨学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主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1962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德清县。1982年7月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物理系,1986年1月获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1991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化学博士学位;1991-1995年期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2001年期间任台湾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终身职研究员;2001-201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2-2017年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副所长;2015-2018年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2017年底任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气相与表面化学反应机理和动力学研究,自行设计研制和发展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学仪器, 并利用这些先进科学仪器在化学反应动力学领域取得了系列性的重要研究成果。相关成果两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07 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学成就奖,200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2008、2014年两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4年获选为德国哥廷根科学院高斯讲座教授,2017年获得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王迎军

王迎军,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原校长,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体育外围平台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体育外围平台科技发展战略广东研究院院长。 从事生物材料研究与体育外围平台化工作35年,在骨、齿和血液净化材料,组织体育外围平台和再生医学材料等前沿研究领域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被《体育外围平台》等一批国际顶尖期刊引用和高度评价。 她提出类骨仿生构建创新理念,建立生物适配理论雏形,丰富和扩展了新型生物材料研究理论体系,对新型生物材料研究、设计和产业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指导作用。在该理论指导下研发成功的大缺损骨再生修复体在临床转化应用,解决了承重骨大缺损再生修复的国际难题,保住病患肢体、避免截肢。该成果转化企业已获得CFDA证和CE证,并在中国和欧盟400多家医院、30余万病人临床应用,产生重大社会和经济效益。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银奖等10余项奖励。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徐大懋

徐大懋,热力涡轮机和热能体育外围平台专家,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高级顾问。 1935年10月17日生,安徽省当涂县人。196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1987年获清华大学体育外围平台博士学位。曾任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高级体育外围平台师,1999年到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工作。长期致力于热力涡轮机和热能体育外围平台的设计与研究,提出一系列新的设计概念和方法:如汽轮机长叶片气动设计准则,最佳余速分布,等转速模化,长叶片分类法,供热机组设计原则,“比焓差”法等,形成了先进的设计体系。主持开发的两排汽210MW汽轮机开拓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在国内全面替代了老产品;在引进型300MW和600MW汽轮机的国产化和优化过程中,解决了600MW汽轮机因推力过大而不能满发的难题,性能超过了引进技术;降低火电煤耗的汽机改造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到中广核集团工作后,对常规岛设备的技术问题和质量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1997年当选为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和生

陈和生,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散裂中子源体育外围平台总指挥,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首席科学家。 1946年8月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籍贯福建福州。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1979年4月被派遣到德国汉堡的德意志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在丁肇中教授的 Mark-J 实验组工作。1984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同年11月,回到中国,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1992年晋升为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8年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丁文华

丁文华,广播电视技术专家,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深圳大学电子与信息体育外围平台学院院长、特聘教授。 1956年4月6日出生,北京市人。1982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电视体育外围平台系。1984年,参与建设了中央电视台彩电中心电视技术系统,并担任播出系统的技术负责人。1994年,成功主持完成了我国首套自主研发的彩色电视自动播出控制系统。从1996年开始,负责组织完成了中央电视台对我国重大事件电视转播的技术实现,其中1997年香港回归首次实现了72小时全程无间断电视直播,从此开创了我国电视直播重大事件的全新时代。2000年至2016年任中央电视台总体育外围平台师。主持建立了新一代电视台网络化制播系统,彻底改变了我国电视台长期以来依赖进口录像机的局面。2012年,主持建设的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工艺系统全面投入使用,由其创建的数字化、网络化、高清化电视台节目制播体系达到国际一流水平。2007年成为我国首位被亚广联ABU授予“亚太地区广播工业杰出贡献奖”的技术专家。荣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创新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王选科学技术杰出人才奖”等荣誉称号。2013年当选为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谢和平

谢和平,矿山岩体力学专家,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深圳大学深地科学与绿色能源研究院院长。 1956年1月17日出生于湖南娄底,1978年进入中国矿业大学学习,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1993年至1995年担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1995年获得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6年入选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体育外围平台”第一、二层次;1997年至1998年担任原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1998年至2003年担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2001年当选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2002年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03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2003年至2017年担任四川大学党委常委、校长。 长期致力于采矿体育外围平台、矿山体育外围平台力学、绿色能源开发利用及深地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与体育外围平台实践,特别是破断煤岩体力学研究方面具有突出成果。近年来,在深地科学探索领域,包括深地固体资源流态化开采、中低温地热发电、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海水能源化及深地医学等领域提出了创新性理念与构想,并在绿色能源、低碳技术与CO2矿化及综合利用技术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林浩然

林浩然,鱼类生理学及鱼类养殖学专家,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 1934年生,海南文昌人。195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长期从事鱼类生理学及鱼类养殖学研究,系统而创造性研究调控鱼类繁殖和生长的理论和技术,阐明鱼类促性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受神经内分泌双重调节的作用机理,将这理论应用于鱼类人工繁殖,获得显著应用成效,对我国鱼类养殖产量提高发挥重大作用,誉为鱼类人工催产的第三里程碑,国际上定名为LinpeMethod"(林彼方法)。阐明激素调节鳗鲡生殖活动的作用机理,为鳗鲡人工繁殖研究提供关键性技术路线。阐明鱼类生长激素分泌和鱼体生长受多种神经内分泌调节的作用机理,阐明海水养殖鱼类石斑鱼繁殖和生长发育的神经内分泌调控和相关功能基因的作用机理,促进苗种规模化生产技术的建立和推广应用。先后建立石斑鱼的生殖生长调控和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罗非鱼优质品种选育和产业化关键技术,中国大鲵子三代全人工繁殖和苗种规模化培育技术等,在华南地区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委与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南粤创新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奖励。1997年当选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焕明

杨焕明 ,基因组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华大基因理事长、华大基因学院院长。 1952年10月出生于浙江乐清,1978年毕业于杭州大学;1982年获得南京铁道医学院硕士学位;1988年获得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法国、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年回到中国,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工作,回国后致力于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199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2年被《体育外围平台》评为年度科研领袖人物;2003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2006年当选为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成员;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获得人类基因组组织越科学成就奖;2014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7年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主要从事基因组学研究,和他的团队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单体型图计划”、“千人基因组计划” 等国际合作的基因组计划,以及第一个亚洲人基因组、古人类基因组、肠道META基因组、癌症基因组等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至今已在《体育外围平台》系列、《体育外围平台》等杂志上发表近百篇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包括水稻、家蚕、家鸡、大熊猫、SARS病毒等多种代表性生物的基因组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大可

陈大可,物理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学与体育外围平台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主任,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57年9月22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物理系;1985年获得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硕士学位;1989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博士毕业后在美国罗德岛大学海洋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1992年作为访问科学家,前往美国航空航天局GSFC中心工作;1995年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LDEO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高级研究员、Doherty高级研究员和Lamont研究教授;2006年担任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物理海洋学基础研究,推动了ENSO研究的发展进程,创建了一个有效的垂向混合模型阐释了海洋混合的物理机制。2015年12月7日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加拿大国家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叶思宇

叶思宇,加拿大国家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广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埔氢能源创新中心负责人和首席科学家,广东省省长经济顾问,广东省政府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咨询委员会燃料电池汽车领域专家组组长,广东省氢能技术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云浮分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客座研究员,鸿基创能科技(广州)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 1982年6月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8年4月在厦门大学化学系博士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91年2月 – 1993年12月,在加拿大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其后担任加拿大魁北克水电公司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加拿大巴拉德动力系统公司高级研究员,首席科学家。 作为燃料电池电催化和催化剂层/MEA设计的知名科学家,一直致力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研究和开发的各个方面,发表了100多篇高质量论文,拥有50多项专利,是《体育平台注册送》和《体育外围平台》能源杂志编辑委员会成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石钟慈

石钟慈,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计算数学研究所所长。 1933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后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1956年赴苏攻读计算数学;1960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跟随数学家冯康做研究;1965年至1986年任教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主任。 从事有限元的理论研究和应用,首创的样条有限元被广泛应用于实际计算并引发了大量后继工作研究非协调元的收敛性。曾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6年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2000年获得“何梁何利奖”;2003年获得“华罗庚数学奖”;2006年获得“苏步青应用数学奖”。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星旦

陈星旦,应用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教授。 1927年5月6日出生于湖南湘乡。1950年7月,毕业于湖南大学物理系;1950年毕业后到长春东北科学研究所物理研究室工作;1953年进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曾兼任研究室主任,研究生部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04年受聘于暨南大学理工学院。 主持研制了光谱光源、标准探测器、光谱仪器、正入射软X射线成像元件和系统。建立了短波光学研究的技术基础。五、六十年代,在物理测量方面做过多项国内急需的开创性工作。在中国第一次核爆光辐射威力测试中,创造性地提出测量方案及辐射传感、模拟、标定系统。研制的几种光冲量计,在第一次及以后历次大气层核试验中得到成功应用。八、九十年代,研究真空紫外椚鞽射线光学技术。主持研制了光谱光源、标准探测器、光谱仪器、正入射软X射线成像元件和系统。建立了短波光学研究的技术基础。先后主持“七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的基础上,主持完成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粮食品质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的研究与开发”,先后研制了“三代”滤光片型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分析仪。先后获1989年、1991年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均为第一获奖者。近年来,从事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金庆焕

金庆焕,海洋地质、油气地质专家,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体育外围平台师。 1934年10生于浙江省临海市。1952年9月考入浙江大学,1963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先后主持或参与主持“北部湾地质构造和油气远景评价”、“南海北部海洋地质综合初查”、“珠江口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远景评价”、“台湾海峡及围区中新生代地质构造特征油气地质”、“南沙海域万安盆地油气远景评价”等一批重要地勘和科技报告。为油气远景评价和突破作出贡献,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主持或参与主持完成“南海地质与油气资源”、“南海北部大陆架第三系”、“南海北部大陆架第三纪古生物图册”和“太平洋中部多金属结核及其形成环境”等专著编写,为南海地质和大洋矿产资源研究作为贡献,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李四光地质奖一次,地矿部、国土资源部、中科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各一次。 1997年当选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叶恒强

叶恒强,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佛山季华实验室(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研究员。 原籍广东番禺,1940年7月出生于香港,1964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物理化学系物理专业,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就读研究生;1967年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留在该所工作;198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1988年前往日本东北大学访问研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96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任期至2001年);2000年担任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理事长(任期至2004年);2002年担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材料学的电子显微学研究,在材料科学电子显微术,长周期结构、调制结构、拓扑密堆相和低维材料的高分辩原子像研究等领域开展了系统的工作。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王复明

王复明,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中山大学土木体育外围平台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7年3生,河南沈丘县人。1987年博士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现任广东省海洋土木体育外围平台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地下空间开发体育外围平台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阳江海上风电)分中心主任,南方海洋科学与体育外围平台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河口海岸与岛礁体育外围平台团队首席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长期从事基础体育外围平台设施安全维护理论与技术研究,在渗漏涌水防治和隐蔽病害诊治方面取得系统创新成果。提出了构建土质堤坝柔性防渗体的新方法,发明了堤坝及地下体育外围平台防渗堵涌高聚物注浆成套技术及装备。建立了层状结构介电特性及力学特性反演理论,提出了基于无损检测的高聚物精细注浆方法,开发了高速公路、高铁无砟轨道及地下管道快速非开挖修复技术,广泛应用于基础体育外围平台防渗修复及应急抢险,解决了多项重大体育外围平台难题。倡导成立跨地区、跨行业、网络化的开放共享综合服务平台一“体育外围平台医院”,为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培育、人才培养及体育平台注册送教育提供综合服务。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2015年当选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耀光

刘耀光,植物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1954年3月生于广东韶关。1981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原华南农学院),1988年获日本香川大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植物育性发育的分子遗传和基因体育外围平台研究。在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恢复性、杂种不育与亲和性、光温敏不育性等遗传系统的基因克隆和分子作用机理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性研究成果。发现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都是由线粒体基因与细胞核基因互作所控制,阐明了线粒体不育基因的起源进化和分子作用机制;揭示了复合座位多基因互作控制植物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的遗传机理,并创建了杂种亲和的新技术;开发了多项新生物技术。这些成果为作物杂交育种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入选国家重点人才体育外围平台,2004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入选广东省“南粤百杰”,2014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魏奉思

魏奉思,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院院长。 1941年11月24日出生于四川绵阳,1963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工作;1980年至1981年在美国华盛顿天主教大学做访问学者;1988年晋升为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1990年成为国务院批准的第四批博士生导师;1993年参与建立中国科学院日球物理数值开放研究实验室,并担任主任,同年提出国家重大科学体育外围平台“子午体育外围平台”构想;2002年提出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建议;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受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地学部委托负责“中国空间天气发展战略建议”咨询专家组工作;2017年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院院长。 主要从事空间天气研究。研究领域包括:行星际激波的非对称传播、日球电流对激波传播的影响,行星际磁重联现象探索、地磁扰动预报的模糊数学方法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义刚

徐义刚,岩石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1966年生于江苏省常熟市。198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质系,1994年在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地幔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深部动力学研究。主要成果包括:系统总结了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的地质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限定了岩石圈减薄的时间和机制。提出了鉴别古老地幔柱的新方法,系统阐明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地幔柱成因,为地幔柱影响下固体地球不同圈层的系统行为研究提供了范例。厘定出东亚大陆新生代板内玄武岩的源区普遍存在西太平洋俯冲板片组分,提出俯冲组分可能来源于受地幔过渡带熔体改造的深部碳酸盐化地幔,构建了大地幔楔系统中形成板内玄武岩的新机制,已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0余篇,作为Guest Editors在Lithos和Episodes 主编专集三部;SCI他引10500余次,H-index 57, 入选美国信息科学研究所基本科学指数地学高引用率科学家目录和Elsevier高被引中国学者名录。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等。 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小明

陈小明,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1961年10月生于广东揭阳。198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系,1986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92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学位。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功能配位化学和配位聚合物晶体体育外围平台研究。发展了配位聚合物的可控组装和结构调控方法,开展了动态变化和多功能等微孔配位聚合物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发展了溶剂热原位金属/配体反应方法,发现了10多种金属诱导有机反应,将有关的原位反应方法应用于微孔结构配位聚合物的可控组装,促进了“溶剂热原位金属/配体反应”在杂环有机化合物合成方面的应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项,并先后获得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以及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等个人奖励。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杜彦良

杜彦良,大型体育外围平台结构状态监测与安全控制专家,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石家庄铁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土木体育外围平台学院教授。 1956年10月16日出生于河北张家口,1980年从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体育外围平台学院毕业;1989年获得北方交通大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8年担任石家庄铁道学院体育外围平台机械系主任;1998年担任石家庄铁道学院教学副院长;2010年担任石家庄铁道大学副校长;2013年当选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同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5年度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18年被聘为深圳大学土木体育外围平台学院教授。 长期从事轨道交通领域智能监测与安全控制研究,率先将智能结构理论与方法融入铁道体育外围平台安全保障技术领域,提出了“监测-评估-预警-修复”一体化的状态监测与安全运维技术体系,围绕国家高速铁路、重载铁路、高原高寒铁路、既有线提速铁路、城市智慧交通等重大体育外围平台建设,开展了大型铁路桥梁、多年冻土路基、长大隧道及TBM施工装备状态监测、健康诊断与快速康复的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孙玉

孙玉,通信技术专家,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广州广联数字家庭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1936年出生于黑龙江省肇东县五站乡,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四研究所首席专家、研究员,国防电信网络重点实验室科技委主任,兼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体育外围平台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081001)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战略兵器试验系统及军事战略通信系统研制工作。作为主要成员承担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遥控系统设备研制,中国第一代火箭试验遥控系统研制和中国第一代洲际导弹飞行安全控制系统总体设计。作为技术负责人或总设计师主持了超远程散射数字传输系统研制、中国第一代程控交换技术攻关、中国第一代ISDN试验/试用网总体设计、三峡体育外围平台通信网总体设计、军事战略通信总体设计和发展规划。发表论文和撰写报告100余篇;出版《体育平台注册送》等专著6部。 1995年,当选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林东昕

林东昕,肿瘤遗传学及分子流行病学家。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院肿瘤医院病因及癌变研究室主任。 1955年10月24日生,福建省福州市人。1980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86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医学硕士学位。1988年至1994年在法国里昂WHO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和美国国家毒理学研究中心学习和工作。研究领域为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及其遗传易感性。主要学术贡献是揭示我国食管癌、胰腺癌、肺癌等重要肿瘤的遗传易感基因,易感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以及遗传变异对肿瘤放化疗疗效和预后的影响。已在Nature Genetics等期刊发表科学论文260余篇,被引用14000余次,H-指数68。已培养肿瘤学博士30余名,其中4名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及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 2013年当选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孟建民

孟建民,建筑师,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建筑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1958年2月7日出生于江苏徐州。1990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工作。主持设计了渡江战役纪念馆、玉树地震遗址纪念馆、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深港西部通道口岸旅检大楼、昆明云天化集团总部等各类体育外围平台项目200余项,获得各类专业奖项80余项。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及工具”的项目负责人。出版《体育外围平台》《体育外围平台》等多部论著,提出了“本原设计”的创作理论,倡导“全方位人文关怀”理念和“三全方法论”,为体育外围平台实践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系统方法与路径。被先后授予全国体育外围平台勘察设计大师称号、梁思成建筑奖、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贡献奖金奖、南粤百杰人才奖。2015年当选为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李立浧

李立浧,电网体育外围平台专家、直流输电专家,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1941年生,江苏省盐城市人。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体育外围平台系。长期从事电网建设,在电网体育外围平台、直流输电和交直流并联电网运行技术领域作出了成绩和贡献。参加和组织建设了我国第一条330千伏交流输电体育外围平台、第一条500千伏交流输电体育外围平台、第一条±500千伏直流输电体育外围平台;参加和组织我国第一条也是世界上第一条±800千伏直流输电体育外围平台的技术研究、关键项目攻关和体育外围平台建设。作为多条超高压交、直流输电体育外围平台的技术负责人和体育外围平台负责人,主持关键技术研究,组织体育外围平台建设。编写重大体育外围平台技术报告10余份,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1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授权专利8项。为推进我国电网技术发展,尤其是直流输电技术与交直流并联电网运行技术跨入国际先进行列作出了贡献。 2007年当选为中国体育外围平台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院士动态